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臺史話四十

此篇為駱香林先生在更生日報的專欄〈東臺史話〉第四十篇節錄。鹽,海邊岩石,凹凸不等,潮漲,凹處盡滿,既退,條為日晒乾,因而掃集之,是為天然之鹽,綽有餘裕焉。糖。島中雖產蔗,而未知製糖,餅餌亦不知為河物,貴客到但以蔗供之,日人初攜糖往,與之,皆棄擲不顧,告以可食,皆有疑心,既久,乃之為蔗所製,始寶貴矣。漁,漁為男子本務,青年尤以漁之巧拙而獲匹耦,故凡青年都戮力漁撈,魚類雖多,所魚尤注重飛魚(俗謂飛鳥)飛魚之出,在三月初,漁之畢以夜,約經一月,始改白晝,三月之初出漁,必先舉盛大祭禮,謂之眉那門瓦,當此之時,村中大老,衣麻衣,戴銀帽,束腕輪,殺雞豚於舟中,以其血塗海邊小石,而誦咒語以催飛魚之近舟,祭禮既散,越明晚乃始出漁......。更生日報是謝膺毅先生於1947年(民國36年)9月3日在花蓮創辦的地域性報紙。最初以「更生報」為名,主要是希望在經歷二二八事件後,能協助民眾「走出悲情、重拾新生」,幫人民築起溝通的橋樑。1971年(民國60年)3月29日更名為「更生日報」並沿用至今,是東臺灣刊行最久的地方報紙。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更生日報
  • 撰寫者
    謝一嘉
  • 創作者
    更生日報
  • 時間資訊
    報導時間
    1948/05/25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