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駱香林先生在更生日報的專欄〈東臺史話〉第二十五篇節錄。日人既以諸病之源,歸罪井水,故對自來水之敷設,望之尤殷,為經費無所出,遲之數年,日政府不勝其呼籲,1917年(民國六年/大正六年),乃從國庫支辦預算額四十二萬六千元,擬定三年工事,以是歲十一月開工事,後因歐洲戰亂,諸物暴騰,預算額已不敷用,更請二十九萬四千元,將以補填,適帝國議會解散,所請不遂,乃以不足額,加諸追加預算而足成之。又以交通阻礙,貨運頗遲,諸材料時缺,故所擬期程三年,不能即就,1921年(民國十年/大正十年)十一月始竣工,明年一月通水,先後總費六十三萬八百七十元云,自來水源,初擇砂婆噹,而濾水池,乃設於米崙山,去水源蓋二日里,又於砂婆噹入口,小築水量調節室,所以減增水量,蓋當時花蓮人口,僅六千餘人,後雖增至萬餘人,亦呈敷用,計所出水,一日最高量為四萬五千立方米,一人所需,約四立方尺,稍節用之,可容萬千人云.......。更生日報是謝膺毅先生於1947年(民國36年)9月3日在花蓮創辦的地域性報紙。最初以「更生報」為名,主要是希望在經歷二二八事件後,能協助民眾「走出悲情、重拾新生」,幫人民築起溝通的橋樑。1971年(民國60年)3月29日更名為「更生日報」並沿用至今,是東臺灣刊行最久的地方報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