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1948年(民國37年)4月15日的更生報新聞節錄。本縣糧食事務所於1948年(民國37年)4月8日實行糧食禁止南運以後,連日來各糧商反響劇烈,謂下港各鄉造成每斗白米三千七八百元之奇漲為糧食事務所一手製造,而該地鄉民也都歸咎糧所處置失當,紛紛表示不滿。記者為求其中底蘊,特於日昨走訪糧食事務所所長楊軒,承告對此次禁止糧食南運動機以及本縣糧食情形說:本縣糧食月來日趨高漲,一方面固然受到臺北物價影響,另方面據查,第一是臺東因為去年歉收,糧食多由高雄運往接濟,以致該地糧價較之本縣為高,於是一般只圖私利的糧商在本縣池上採購糧食盡行運往臺東,致使本縣糧價亦受更急劇波動;第二是本是糧商向南部採購糧食,藉口以火車運輸困難,儘行堆積下港,而下港又因為各有餘糧大戶互相囤積牟利,以致糧價竟比本市為高,各糧商乃爭先反向本市採購糧食運往鳳林一帶,本市糧價難免又受影響。更生日報社位於花蓮市五權街36號,由來自泉州的謝膺毅先生於1947年(民國36年)9月3日所創辦。報紙創刊時原名「更生報」,隱含著「自立更生、日新又新」之意,並與當時二二八等事件後,創辦人希望為人民築起溝通橋樑,幫助地方「走出悲情、重拾新生」有關。謝膺毅於2008年(民國97年)1月14日逝世之後,由其長子謝立德先生接任更生日報社長兼任總編輯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