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臺史話二十八

此篇為駱香林先生在更生日報的專欄〈東臺史話〉第二十八篇節錄,內容談及花蓮諸設施。臺灣之街庄制實施,以1909年(宣統元年/明治42年)九月,花蓮之設役場,以1910年(宣統二年/明治43年)二月,凡軍威,米崙,里漏,簿簿,荳蘭,吉野,鯉魚尾,豐田,皆為所轄。區長鄭國賓,福建龍巖人,自清時來花,招安民眾,於日人頗立功績,故為是官銜,以示民無私,而實諸權,仍操日人手耳。原決東臺設施,較著者,為鐵路,為築港,為公路,為郵電,教育為學校,醫療為醫院,殖產為移民。自賀田之製腦,多自其本國招來腦丁,實移民之蒿矢,1908年(光緒卅四年/明治41年)七腳川蕃變,盡被驅逐,其他為日政府沒收,乃從本國,多募農戶,付以開墾,即今吉野村是也,其後豐田,林田,先後墾築,是為東臺三移民村,蓋日人之渡臺,為官,為商,為工,其數不一,移民獨為農,業較賤,應募者頗少......。更生日報是謝膺毅先生於1947年(民國36年)9月3日在花蓮創辦的地域性報紙。最初以「更生報」為名,主要是希望在經歷二二八事件後,能協助民眾「走出悲情、重拾新生」,幫人民築起溝通的橋樑。1971年(民國60年)3月29日更名為「更生日報」並沿用至今,是東臺灣刊行最久的地方報紙。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更生日報
  • 撰寫者
    陳羿如
  • 創作者
    更生日報
  • 時間資訊
    報導時間
    1948/04/08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