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花蓮改良場的燻煙樓

照片攝於1959年(民國48年)菸酒公賣局菸葉試驗所在花蓮的改良場,照片中可以看到大片菸草,以及後方的幾棟燻煙樓。從日治時期1913年(大正2年)開始,花蓮的吉野、豐田、林田三個移民村,便開始引進製造捲菸所需要的美國黃色種菸草,成為甘蔗以外的重要謀生農作物,二戰後菸農仍繼續推廣,根據1951年(民國40年)年的統計,花蓮的菸農人口是全台五個植菸區的第四位。菸樓則是用於燻烤菸葉並儲存的空間,特色是建築挑高,並使用土埆磚建造,形式上則大致分為「大阪式」與「廣島式」兩種,功能相同,外型相似,只有天窗樣式略有不同,臺灣的菸樓則多以大阪式為主。照片提供:江金漢。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邱上林,1999,《影像寫花蓮:花蓮人的老相簿第二輯》。出版: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 撰寫者
    朱豈鈺
  • 創作者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