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一起來玩土(土屋)

〈一起來玩土(土屋)〉一文,作者陳文欽,於2018年4月刊載於《噶瑪蘭ㄚ花蕊》第158期,描述如何把不起眼的泥土,轉化為傳統的大灶、土窯、以及房子的過程。

陳文欽老師描述,土是對環境最沒負擔的,而且費用低廉,可以憑一己之力,蓋出一間房子,希望大家皆有機會來社大玩土,給自己一個改變能力的機會。第二段是學員朱剛銍敘述,表示跟隨陳文欽老師用土糰蓋屋,用土糰灶披薩窯,心裡是愉快地,想像著今天大家蓋我的屋,明天蓋你的屋,一群人居住在自然環境裡,互相幫忙,其樂無窮。第三段由學員賴碧芬描述,小時候看過爸爸和阿伯們蓋土角厝,印象極為深刻。這次跟著陳老師,有機會參與土屋與土灶的建造,埋藏在心底的兒時回憶一一湧現,真令人感動。一腳一腳地踩土,一糰一糰地堆疊,最後成了可以煮飯、燒烤、居住的藝術傑作,令人驚嘆。第四段由學員林宏儒敘述,如何以土糰蓋房子,用雙腳踩在自己打的地基,摸著自己雙手塑形的土牆,儘管還沒蓋成,還是令人超有成就感。而行動窯一天即可完成,又實用,不僅可以鍋煮,也可以窯烤,真是有趣、好玩。類似這樣堆土城屋、成灶,也是一種先民的智慧產物,也是一種工藝,是值得推廣與典藏的。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宜蘭社區大學
  • 資料來源
    宜蘭社區大學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宜蘭縣
  • 撰寫者
    陳進傳;林耀祖
  • 創作者
    陳文欽、朱剛銍、賴碧芬、林宏儒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宜蘭社區大學
  • 尺寸
    19*26公分
  • 存放位置
    宜蘭市復興路二段77號
  • 材質
    紙本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