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藝術資源資之棕蓑衣篇

陳進傳的《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書》,敘述早期尚未工業化的時代的傳統資源,涵蓋常民生活之深且廣,譬如稻草是先民最簡單且垂手可得的材料,農村到處有用不完的稻草,除了編稻草人、牛飼料和燃料外,搓草繩、打草鞋,是農暇的副業,農家購買簡單的打草機,農暇時打造草繩,捲成一圈圈的成品,賺點零用金,而更有編出完全實用的草織,甚至編成榻榻米底,令人嘆賞。蓑衣是取棕櫚的纖維,用細繩一層一層編排縫製,上衣如披肩,下身如裙,一件蓑衣可以用好幾代,蓑衣在古代農村社會裡到處可見,不過,由於使用不便,編織困難,在時代的變遷中,已被塑膠雨衣取代,只有在民俗技藝活動中,偶而可以看到老師傅在現場實地編織蓑衣。宜蘭的棕蓑師傅,為因應宜蘭多雨,棕蓑編織得特別紮實,比其他地區多了好幾層。其附冊二,則有棕簑衣的匠師資料,已及棕簑的製作材料與取得方式,還敘述了蓑衣的規格和製作過程,已及被塑膠雨衣取代的無奈,並提及這行業已沒落太久,要再傳承,頗有難度。更顯得這些資料的珍貴,值得典藏鍵檔。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陳進傳及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宜蘭縣
  • 撰寫者
    陳進傳;陳麗蓮;林耀祖
  • 創作者
    陳進傳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7/06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尺寸
    21×29.7公分
  • 存放位置
    宜蘭縣史館、文化局圖書館
  • 材質
    紙本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