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復振及其文創產業發展初探

王昱心的〈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復振及其文創產業發展初探〉,2015年於《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1期105-115頁發表。本文基於噶瑪蘭族移居花蓮後,文化遭受到浩劫,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大力協助發展部落特色產業,大量政府資金與民間團體進入部落,協助部落開發文創產業。早期的傳統工藝產生於族群生活所需,生活日用、祭典儀式、婚嫁聘禮而生產製作,而現今這些傳統工藝已成為部落文化的延續,而如何把文化特色傳播,把知識體系轉換成經濟產值,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葛瑪蘭族刻不容緩的課題。本文試著從發展原住民文化產業模式為目標,針對在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的新社香蕉絲工坊觀察,說明傳統工藝的重要性,並探討文化資產的創意性,提出部落文創產業的分析與未來可能性。由收割香蕉樹開始,最後作為紡織所用的絲線,過程已經很少族人知曉,值得推廣學習。一邊復古也結合創新,近年投入許多年輕設計師,試圖為該文創產業找到出路,力圖創造出屬於原住民的特殊工藝,為部落文創產業進行未來的規劃。。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花蓮
  • 撰寫者
    陳進傳;陳麗蓮;林耀祖
  • 創作者
    王昱心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5/03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 存放位置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 材質
    紙本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