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空間異化與文化抵抗:宜蘭社區藝術空間之理念與實踐

陳碧琳的〈空間異化與文化抵抗:宜蘭社區藝術空間之理念與實踐〉,2012年發表於《南藝學報》第4期,第1-18頁。該文透過宜蘭「港邊社區裝置藝術與再生藝術」及「宜蘭白米社區木屐村再生」等為案例,分析當地社區藝術行為與推廣當地的工藝品。白米社區並不生產稻米,而是因為當地地形恰似米甕傾倒流出白米,在日治時期出現多間木屐工廠與木屐工藝師傅,成為宜蘭地區主要的木屐生產地。港邊社區則是將工藝創作導入,首先是結合社區資深長輩的木工技術以及碳燒工法,讓廢棄的木頭有嶄新的生命,因此有了「阿公的工寮」以及「阿嬤的灶房」。希望透過號召的力量,來凝聚社區意識並改變社區空間,減少社區外流人口,然而在政府補助及藝術家退場之後,社區活力不易維持,如何持續注入年輕活力,成為當地社區生產工藝的重要課題。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宜蘭縣
  • 撰寫者
    陳進傳;陳麗蓮;林耀祖
  • 創作者
    陳碧琳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2/06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尺寸
    21×29.7公分
  • 存放位置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材質
    紙本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