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第六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為散文組首獎。由作者為母親整理老家廚房為開端,追索其情感壓抑多年的原因。開頭借由整裡廚房,發現一只塞在角落,寫著「重要」兩大字的陳舊紙箱內,一把嶄新的砲彈鋼刀,與其他早已退役的生財工具、兒女從小到大的相簿放在一起,顯得格外突兀。原來是兒子甫出社會出差時,隨手買來送給母親,雖然被弟、妹訕笑送了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刀的母親這個禮物,母親仍然逢人炫耀,卻被老顧客質疑還有個兒子,怎麼從沒看到肉攤上幫忙。於是將它珍重收藏,相簿和兒子的回憶一同收進心底,由此可見作者與母親的疏離。母親成長於鄉下,自幼喪父,很早就出去幫傭,出嫁後為糊口日以繼夜揮舞手上的屠刀,數十年無怨無悔,終換得一家溫飽,生活安定。晚年經濟好轉,仍擔心丈夫風流、兒女疏離,煩惱接踵而至。老伴遽逝後「封刀」,仍不願搬離老屋,流連於市場。本文另一條主線是阿妗,母親總叨唸阿妗不服老,聽來卻是羨慕的口氣。年屆八十的阿妗,年輕時被視為「掃帚星」,辛苦下田、燻鴨賞扛家計,晚年卻活得盡興,參加讀書班、婦女會、學跳舞等,看開做自己。作者發覺自己從未停步解讀母親的孤寂(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