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第七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為散文組佳作。敘述者藉自身「友善耕作」的經歷,細數從整地開始,翻田、插秧、到收割、曝粟、碾米的過程。遵從古法方式雖不如預期,卻串聯起許多知識價值及人與人之間不變的互助關係。敘述者經人介紹免租金耕耘月里女士的田地。最初以怪手整地,手工作業沒有「牽輪仔」幫忙,只能以尼龍繩克難插秧,對抗腰痠、天氣、蚊子叮,期間卻充滿人情味。正愁無人翻地時,所幸遇上他的學生兼專業農夫的阿癸帶來剛換新的耕耘機,緩解焦慮。秧苗是由友善耕作的前輩「順伯」在半年前就幫忙預定。初期以友善工法對抗福壽螺大軍不見效,遇熱心人士分享如何對抗蟲害,抑制雜草與稻麴病。後向阿癸借割稻機,曝粟有老父的舊農具可用,烈日下家人幫忙翻粟,走向最後工程「碾米」。詢問大小廠屢屢遭拒,幸而找到一間友善新農青農的碾米廠,設備齊全,老闆人稱「螞蟻」。帶回輾好的米,日曬穀子雖被指不夠乾淨,卻不會忘記,這一分多的田地,絕非一個人的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