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第七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為民間故事組佳作。作者對於「員山銅馬」最早為何被設置在神社外,以及現今為何被移到宜蘭文昌廟的原因,輔以採集而來的事實加以想像,並將神馬擬人化,饒富趣味性。
日治時代初期,各地紛亂四起,時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因此派人建立宜蘭神社,供奉天照大神以求地方安寧。大神騎著神馬往來台日兩地庇佑眾生,並託夢再造一座銅馬以供附體。
戰後,日人被遣返,大神卻要銅馬留下,繼續帶給台灣光明。不料遭到激進的仇日派破壞,銅馬身首異處,半夜常四處奔馳並喃喃自語尋找散落的身體。為此人心惶惶,地方仕紳提議修復,但不敢公然放在神社,將它存放於鄉公所倉庫裡。彼時宜蘭文昌廟關老爺正缺一匹馬當座騎,協調後,神馬認了關老爺為新主,有許多考生因此來到武殿祈求「馬到成功」,摸馬首馬尾以求好運,實現了大神的期許。結尾是民間氣氛已經可以接受,神馬卻無意再回到神社舊址(今員山公園),故在原址重製一座銅像放置,而原來的銅馬已經成為關聖帝君的赤兔馬,銅馬腹上的菊花紋路神紋,中間有上下巔倒的三角形「台」字型圖案,就是它在台灣的最好證明,顯示民間故事的多重與混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