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出自《第六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為新詩組佳作。宜蘭自日治時期,被視為重要的林業採集區,大量的伐木、開發,人為的破壞,整座山林早就不復原先的樣貌,尤其是太平山、加羅山等地為甚,蘭陽溪的摧殘亦是如此。全詩的脈絡,讀者必須注意,這首詩僅是「想像」的作品。首節即言「我總是提前想像,想像蘭陽溪一樣」,以一種魔幻寫實的方式,引領讀者「想像」。這節詩鋪排了宜蘭過往的山與河的悠然之景,記述過往的風光。第二節再以「我總是提前想像,想像加羅山一樣」,以山的視角切入,「歷史的陷阱」、「火圈」等詞彙,隱射過度開發的情形,故最後說「重新定義開發及文明」反思開發與文明的作用。第三節以「然後我想像在路上,想像蘭陽溪到多望溪」,以河水流動的視角,將焦點轉至「臺灣檫樹」與「寬尾鳳蝶」的關係,以暗喻的手法,象徵了生態圈破壞的情形。第四節「然後我在水中,想像多望溪一樣」提到「關於保育/絕種、滅跡等等那些悲傷的詞彙」,彷彿在逃避一樣,想像還再從前的美好樣貌,所以「而我在水中不願翻譯」。末節「最終我仍在想像,在五月的山中森林中溪中」,回顧歷史最終的樣貌,終究無法回歸過往的自然,所以「溪水將(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