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出自《第六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新詩組首獎。這首詩的取材,以《噶瑪蘭志略》為引,將當中片段言詞延伸,以第二人稱視角書寫,帶出宜蘭先祖(「你」)視此地「以為樂土」之情與境,將濃厚的歷史背景,化作輕描的筆法再現,引領讀者體悟先祖為何選擇於此駐足的心理描寫。這首詩是如何呼應《噶瑪蘭志略》的呢?一開始用了「明亮的風」、「新芽抽長」、「新生」等詞彙,點出先祖視宜蘭為「蠶叢未開,官吏不至」之地的美好想像。第二節,透過「移植的方言」,寫出「漳、泉、廣東之民」共同在宜蘭醞釀出的多元族群文化;並藉由「夜晚」、「清晨」的不同時間,「泉畔」、「街坊」、「山坳」的不同地點,寫出先祖在「聽取交易」的勞碌奔波,點出「噶瑪蘭番既通貿易」的特色。末節則透過「花果」重生、再次「起風」等意象,寫出先祖欲延續此地生生不息之希求,願未來能「在不期而至的暴風雨中」,「響起安逸的跫音」,使這塊土地得以成為世代安逸生活的「樂土」,即使有暴風雨,也是先人的試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