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收錄於2007年出版的《客家劇藝留真:台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取自〈圖錄3-宜人京班解散後(1961-2007迄今)〉,為《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叢書》系列,該書記錄並研究過往發展半世紀的戲曲史。〈圖錄〉章節即收錄200張老藝人提供之珍貴照片,搭配作者因本書出版書寫、研究的篇章〈概說〉,使戲班史與圖錄更加具體鮮明,作者並對照台灣戲劇史相關研究、報刊與口述資料,探討京劇彼時在地化議題。
專書介紹起源自日治時期發展的本地京班「廣東宜人園」,乃至1961年「宜人京班」經歷的年代脈絡,探究京劇「移植」到台灣後如何「內化」,以及本地京班面對來自上海與外省京劇藝人、軍中京劇團的競爭存在何種樣貌與合作關係。
此照為1995年宜人京班老生演員羅秀鑑攝於徐仁光桃園平鎮家中。羅秀鑑於日治時期加入廣東宜人園,工武生,戰後續搭宜人京班,是知名的武生、老生、紅生演員。宜人京班解散後曾至雲林麥寮「拱樂社」、高雄「日光」等內台歌仔戲班擔任戲劇指導,其妻吳甚即為「日光」出身的歌仔戲演員。羅秀鑑壯年及晚年長期搭演桃園的外台客家戲班,以演關公戲最為觀眾津津樂道,有客家戲界「活關公」美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