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劇藝留真》:海派京劇在台的成功移植與適應

《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叢書》系列為記述桃園市傳統表演藝術資深前輩及團體之紮根傳承,2007年即出版《客家劇藝留真:台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等共三冊。本書為本地京班─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記錄其轉折發展,探討京劇彼時在地化議題,是研究台灣京劇史重要的學術成果。


本資料取自〈概說〉的第四節〈一個本土京班的文化意義及在地化問題分析〉,主要探討「本土京班之歷史角色」、「移植海派京班的在地化」兩議題。該節同時企圖從本地京班最佳的內化模型、人才與觀眾培養等四個面向,分析在地化的文化意義。


作者指出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本地京班的資料匱乏,無法對全部的本地京班發展進行討論,然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透過40年的藝術移植、人才培養、商業營運等,可見證台灣本地京班的歷史變遷,亦可凸顯京班於台灣具有深厚的民間傳統基礎,而能區隔當代談論京劇時,針對族群的標籤化誤解。


19世紀至20世紀為海派京班廣泛傳播時期,彼時廣東宜人園及宜人京班即全面移植海派京班創新求變的藝術特點,並經過因應本地觀眾審美習慣進行諸多在地化的調整。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游雅筑
  • 創作者
    徐亞湘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5
  • ISBN
    987-986-00-9565-4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