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劇藝留真》:客籍人士所組之「廣東」皮黃戲班

《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叢書》系列記述桃園市傳統表演藝術資深前輩及團體紮根傳承,2007年出版《客家劇藝留真:台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等共三冊。本書為本地京班─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記錄其轉折發展,探討京劇彼時在地化議題,是研究台灣京劇史重要的學術成果。本資料取自〈概說〉第二節〈日治時期的廣東宜人園〉之「客籍人士所組成之『廣東』皮黃戲班」。


廣東宜人園成立於1915年(大正四年),由楊梅中壢客家人范姜新露召集客籍童男女十數人,延請廣東、上海教師,從香港訂購服飾,並於隔年在楊梅壢演出「廣東二黃」。後該班受上海京班來台演出流風影響改演京劇,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的本地京班之一,從營運時間、演員的數量及行當的整齊度、劇目的豐富性、與留台上海京班演員的交流與互動情形、以及觀眾的整體評價等,該班均具代表性。


據資深演員羅秀鑑口述記憶,該班原學的是「廣東戲」、唱「廣東二黃」,或與閩西、潮州「外江戲」有關。當時教戲先生張國才擅長的魁儡戲音樂內容來自外江戲,且對照該班與外江戲奉祀的戲神同為田都元帥、《台灣日日新報》1917年3月3日的同台演出團為皮黃系統,可分別推論該班成立時延請廣東、上海名師,所演的廣東戲屬皮黃系統之戲曲劇種。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游雅筑
  • 創作者
    徐亞湘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5
  • ISBN
    987-986-00-9565-4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