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文為楊志申的長子,不知年出生,卒於嘉慶元年(1796),其當時生活範圍為彰化縣,包含了今日的臺中市、南投縣等,不僅克紹箕裘,在他的時代,還將楊家拓墾版圖擴展至臺中岸裡社,至此與平埔族發生土地糾紛與衝突。
乾隆40年(1775),楊振文為求發展,除了與漢人豪族合作之外,並將目標轉向臺中平原北方猫霧拺東堡,承典張振萬的田業阿河巴庄,但也因此與岸裡社展開長期的土地爭奪和訴訟。同時期,楊振文亦移居至集集埔,與曾大源開闢內山地區,並創立墾號「楊東興」,集集大圳、橫圳、清水圳都為其建造。未料乾隆51年(1786),林爽文與莊大田北南兩路夾擊彰化縣,楊振文因故返福建泉州,後受清國大將軍福康安之請,返臺協助清軍進剿林爽文,爺爺楊國暢與父親楊志申亦得到封蔭。
楊振文在內山集集埔開墾有成後,逐漸移墾北上至南投北投社界,侵墾平埔番眾水田,雖在乾隆56年(1791)實施屯制,楊振文遭清丈之後歸屯,但因清丈不明,衍生草屯北投社社主黎朗買亦控告楊振文。
北投社在清代以前,先後臣服於大肚番王以及荷蘭人的統治之下。既然是被統治的對象,顯然是經過武力的征服。這或許導致北投社在入清之後,對於統治者採取順服的態度。楊振文佔田欠租事件,雖然楊振文為仕紳階級 且有軍功在身。然而當北投社番告官申訴時,清國官方仍是公正的處理,判定歸還田產給北投社。這似乎顯示北投社的順從態度,得到了清代官方的回饋。楊振文此時心境為何不得而知,後楊振文於嘉慶元年(1796)該歲辭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