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圍仔橋

竹圍仔橋為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橋面寬2.6公尺,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秀峰村,現址已改建。圖為1960年代竹圍仔橋正在興建時所攝,其橋下為清水溝溪。清水溝溪,又稱南清水溝溪,屬於濁水溪主要支流之一,全長17.5公里,竹圍仔地區為其流域範圍。

1945年戰後初期鹿谷地區交通不便,竹圍仔(今竹圍子)的居民須跨域清水溝溪才能至對岸的東埔蚋寮。當時竹圍仔當地居民對外必經清水溝溪的交通要道,只能仰賴簡易的竹製便橋出入往返,但因南投山區多雨,雨勢過大時即會引起溪水暴漲,故竹管橋時常被沖垮,嚴重危害居民安全和影響對外交通。

竹圍仔的當地居民林獅,日治時期在演習林(今臺大實驗林)工作,戰後退休後回到家鄉鹿谷,林獅有感於鹿谷對外往來的不便利性,故1960年代向外界籌措8萬元的建橋費,希冀在清水溝溪修建一座堅固的吊橋。後透過地方政府補助及鄉里的捐款,加上謝省躬神父協助申請美援經費,竹圍仔橋方得以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興建。當時謝省躬神父認為,附近的茅埔吊橋做好八年,便要換木板,故吊橋維護成本較高,不如建造一座水泥橋。另,當時竹圍仔橋原始設計為2公尺寬,以便利車輛通行,但謝省躬神父經過審慎思考後,便建議將橋寬改為2.6公尺,以利讓行人與車輛可在橋上同行,避免人車爭道的危險和窘境。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家榮/胡朝欽
  • 創作者
    謝省躬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0/07/09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