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厝裝卸場位於雲林縣褒忠鄉馬公厝農場內。圖中可見一臺卡車在臺階上將甘蔗倒在蔗箱車內,再由內燃機車牽引蔗箱車將甘蔗運回虎尾糖廠進行製糖。
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每逢12月至隔年2月甘蔗收成的季節來臨時,採收工人便至植蔗區採收甘蔗,將甘蔗聚集於拖車上後,以牛隻搬運甘蔗至甘蔗的聚集地,也就是俗稱的「蔗埕」。工人再將蔗埕的甘蔗搬運至臺車上,以蒸汽火車拖運臺車至製糖場。一條鐵道線會依鐵道里程的長短、甘蔗種植範圍來設置蔗埕,將甘蔗依照時間送往製糖場。
隨著時代變遷,經濟與運輸環境的劇烈變化,故勞力短缺與工資高漲等問題逐漸顯現。糖廠為了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因此提出「運輸機動化」的目標,研究發展散裝運輸及裝卸機械化等工作。因此,屏東糖廠總經理袁夢鴻與運輸處長章志松更遠赴澳洲考察糖廠鐵道運輸相關方法,引進機械化觀念到臺灣。屏東糖廠在1970年率先推出自行設計之蔗箱車,以配合機械採取原料田間搬運,為減輕蔗箱車的重量、簡化蔗箱車裝備及減少原料裝運至蔗箱車所需時間。隨著原料區及農場的減少,褒忠周邊各鄉鎮的甘蔗開始利用卡車運輸至此,將載滿的甘蔗原料倒入蔗箱車內,以運至糖廠進行後續的製糖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