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糖廠鍋爐位於彰化縣溪湖鎮溪湖糖廠內,圖中可見鍋爐閘門。當年,糖廠員工會不時打開鍋爐閘門,用肉眼評斷鍋爐內火候的溫度,並適時增加或降低其溫度,以保持鍋爐內溫度不會太高而發生爆炸。
製糖作業中,為有效利用甘蔗壓榨後的蔗渣,蔗渣會以「輸渣機」輸送至「鍋爐室」作為鍋爐的燃料,產生的水蒸氣一方面用於加熱蒸發罐中的蔗汁;另一方面高壓蒸氣可推動發電機渦輪發電,達到汽電共生的效益。
溪湖糖廠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大和製糖株式會社,由鹿港仕紳辜顯榮於大正8年(1919)年成立。大正9年(1920)7月1日,大和製糖株式會社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大恐慌影響,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合併,在溪湖設立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溪湖製糖所。
溪湖製糖所、溪州製糖所及虎尾製糖場均位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上,三座製糖場使用火車載運製糖原料及產品,在濁水溪平原上鋪設起綿密的糖業鐵道。隨著臺灣糖業帶動地方發展,糖鐵不僅增加運送民生、軍用物資的貨運功能,更載運旅客促進「人流」移動,服務範圍並深入官方鐵道未及的大小鄉鎮,且讓糖廠與糖鐵成為中南部民眾的共同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