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醬油位於雲林縣西螺鎮,是當地三大醬油廠之一,圖中可見大同醬油的商標,以及當年用來盛裝醬油的玻璃瓶。西螺位於副熱帶季風氣候上,年均溫23度,屬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富含礦物質,適合農作物生長,是臺灣農業生產重鎮,清領時期開始快速發展。
醬油是華人傳統調味料,雲林開發較早,人口眾多,醬油需求量大。西螺加上北臨濁水溪、水質優良,全年溫度適中,日照充足,有利於醬油發酵,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下,西螺的醬油遠近馳名。
大同醬油第一代創辦人原是肉圓小販,自家生產醬油作為調味料使用,因味道香醇,醬油反而成為銷售主力。第二代陳丁源因西螺水質、氣候等良好條件,在當地開設家庭作坊,引用姓名中的「源」字創立「源發醬園」,日治時期明治44年(1911)改為「大同醬園」。
戰後臺灣小型雜貨店興起,大同醬油因產量需求增加轉型為小型工廠,正式更名成「大同醬油」。1953年西螺大橋通車,帶動西螺醬油產業蓬勃發展,例如醬油商每日前往大同醬油批貨,工廠前的馬路比肩繼踵,鎮公所特別將道路命名「大同路」。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西螺醬油成為遊客最佳的伴手禮,購買名產的遊覽車甚至造成縱貫公路嚴重塞車。
大同醬油使用傳統釀造工法,成本高耗時長,臺灣在1980年代興起速釀醬油,造成大同醬油的衰退。最後,大同醬油嘗試轉型,除了成立觀光工廠,更固守傳統釀造技術,提出:「賣的是文化、吃的是思念、感受到的是服務。」試圖以黑豆甕釀的醬油,重新建立起西螺特有的產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