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關場鐵架彈孔

開關場鐵架位於南投縣水里鄉鉅工村鉅工發電廠內,圖中可見灰色鐵架上,有銅板般大小的飛機彈孔痕跡。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開始進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利用濁水溪上游充沛水力,導入面積5,400萬平方公尺的日月潭發電。工程期間因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大恐慌等影響,造成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資金拮据,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延宕。直到昭和5年(1930)年3月,日本第56回帝國議會通過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向美國支借外債的保證,隔年6月日月潭工事復工,歷經三年,日月潭第一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大觀一廠)於昭和9年(1934)6月興建完成。

1930年代,日本本身無製鋁工廠,而鋁製品後來為軍事用品重要原料之一,故於昭和10年(1935)日本鋁業株式會社在高雄設廠製鋁,造成臺灣島上用電量大增。同年12月,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因應電量短缺問題,便在水里鄉興建第二發電所(今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且規劃利用第一發電所之尾水進行發電,後於昭和12年(1937)第二發電所順利完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月潭電氣設施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昭和19年至昭和20年(1944-1945),美軍進行二次大規模空襲,造成第二發電所損失慘重,故其中用來轉化電壓的開關場鐵架上,當年因美軍飛機掃射所造成的彈孔仍清楚可見,見證鉅工發電廠遭受戰爭空襲的歷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胡朝欽
  • 創作者
    黃儒柏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0/07/09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