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武界引水隧道

新武界引水閘門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圖中可見兩旁混凝土山壁及鋼筋混凝土製水閘門。

武界引水隧道屬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之一,隧道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啟用至今超過一甲子,俗稱「舊武界引水隧道」。臺灣電力公司評估隧道狀況後,認為內部混凝土劣化可能會汙染日月潭水源,決定從武界壩左岸興建進水口,興建一條全長13.96公里的引水隧道。新武界引水隧道於1999年1月動工,其中建有8座無壓力隧道、3座開渠(長0.5公里)、4座暗渠(長0.076公里),內徑採重力式馬蹄型及圓形設計。值得一提的是,新武界引水隧道使用不需挖鑿橫坑、不會造成山體震動、也不會破壞地表水的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簡稱TBM工法,施工速度較傳統工法快速且有效率。

但因臺灣的地形、地質複雜多變,TBM鑽掘機施工條件嚴格,需要「均質」地質方能發揮較大效用,一旦鑽掘到異常岩盤,工程便容易中斷。故新武界引水隧道位於中部山區,斷層帶前後多為湧水、軟泥層,更增加了此工程的困難性,故工程人員在施工前便需徹底了解當地地質、水文,施工期間也需要仰賴各方專業人士的意見與各單位人員的配合。在新武界引水工程工作人員的努力下,2002年6月引水隧道順利鑿通,新武界隧道土山木工程l-A及1-B兩項標案,更雙雙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金質優等獎的肯定。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胡朝欽
  • 創作者
    黃儒柏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0/07/09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