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壩砂石切割場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武界山區,圖中可見用來製作混凝土之攪拌桶。
臺灣總督府在日治時期大正6年(1917)間,曾派時任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工務課課長山形要助,進行臺灣全島水利資源勘查,電氣技師國弘長重認為日月潭可發展電力事業,隨後擬定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主要是將濁水溪溪水導入日月潭發電,日治時期昭和6年(1931)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南投武界興建武界壩,將水導引至日月潭,使水位上升約19公尺,在門牌潭設置發電所利用高度差發電。武界壩建於濁水溪河床最狹窄的地方,壩高57.6公尺,長86.5公尺,建物為混凝土構造,壩頂使用鋼筋加強。早期的武界完全沒有聯外道路,武界壩興建時,重型器具均需透過專用軌道、電氣軌道、索道及轎道進行運送,故工程人員因武界交通不便,決定在濁水溪上游就近設置採石場,開鑿當地質地優良岩石,加入水泥、骨料作為混凝土,完成武界壩主體。現今,武界壩砂石切割場已經荒廢,殘留下的大石塊及相關設備仍留在當地,見證著當年工程人員們冒險犯難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