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入墾銃櫃的時間源起於道光4年(1824),集集街大墾首王增榮、陳坑2人,企圖開墾五城堡(今魚池鄉),投資修築由社仔庄、經鷄胸嶺(又名土地公鞍嶺、今二坪山)通往五城堡之路,介於社仔庄(水里永豐村)與頭社(魚池鄉頭社)之間的銃櫃(魚池鄉頭社村銃櫃聚落)在道光16年(1836)時已成為漳人聚落。
銃櫃坐落於水里鉅工村,位於水沙連古道南路上,「銃櫃」的意思就是有開槍洞口的軍事堡壘。清治時期原住民經因生活領域受到擠壓,常於水沙連古道、土地公鞍嶺山路崎嶇之地出草劫殺漢人,官府屯紮民兵駐守於此顧守,保護集集至埔里地區往來的商品與旅客,該村莊中有置火藥庫之設備,故稱銃櫃。
另一說法為日本殖民臺灣初期,曾自水里地區派兵進攻水沙連地區,居民於水沙連古道南路最高處的土地公鞍嶺附近群結寨抵抗,而武器據傳都藏放在小村莊當中,故稱為「銃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