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連古道南路通過土地公鞍嶺,清治為漢人進入頭社盆地、水社及埔里盆地的重要路線,往來魚池與水里,又稱為「土地公鞍嶺古道」。水沙連古道位於昔日邵族的獵場內,日治時期,這是一條重要的隘線,設有隘寮屯兵。
嘉慶、道光年間平埔族與漢人於古道的往返更加活絡。道光4年(1824),集集街兩位墾首王增榮與陳坑為開墾水沙連六社地區,以巨資修築土地公鞍嶺古道沿途道路,並在嶺上鞍部蓋土地公廟,守護行旅的平安。該路段長2,634公尺,從古道入口處起算,土地公廟建於該嶺的至高點731公尺,地方傳說當年鹽商、挑夫至此無不駐足休息片刻,土地公廟的位置可以俯瞰水里鄉全景。
臺21線自1962年後取代經集集、水里至日月潭和埔里一帶的水沙連古道南路,失去交通道路功能的古道逐年走入歷史,僅存鉅工村至銃櫃這段土地公鞍嶺古道。後居民將土地公廟移至山下、二坪山古道入口處安置,取名為福安宮,原先超過百年歷史的山上古廟日漸頹圮。
2017年南投縣府重視水沙連古道的歷史重要性,由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斥資1,400萬元修繕水沙連古道的土地公鞍嶺段,百年古廟遺址得以維持開墾時期的歷史空間的原貌。南投縣府於2019年4月19日舉行啟用典禮,百年古廟具清治前期漢人的拓墾時代意義,供民眾遊客登高緬懷先人開墾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