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沙連古道南路的路線

自1815年郭百年事件之後,清廷官方多次踏入水沙連地區勘查,亦更熟悉進入內山之路。如清道光9年(1829)姚瑩於所著《東槎紀略》清楚描繪水沙連古道之南北路徑。

當時進入埔里社有2條路,一條水沙連古道南路進入水沙連沿著外觸口、濁水溪向東行,越過集集的獅仔頭山(集集攔河堰旁的山),至集集舖(埔)、廣盛莊(集集街),越過更大的集集大山往東行,後到水里市區柴圍,之後進入二坪山往北逾雞胸嶺(土地公鞍嶺)、芊蓁林、竹仔林,走十五到水裏之頭社(魚池頭社),原住民開墾成又平又寬廣的田園。繼續走進入水社(水社碼頭東方約1.5公里的湖底),中間就是日月潭,可見潭裡的珠仔山(光華島),原住民皆遶山而居。更北行就到貓蘭社(魚池水社村文化巷),往北可至沈鹿(五城堡審鹿),迆西復入山後相當狹窄最為險要,就是「谾口」,後繼續往北才是埔里大社,地勢平闊,周圍30餘里。南北有2溪,皆自內山出;南為濁水溪源,北則是烏溪。

清總兵吳光亮開路入後山,大舉剪伐樹木修理崎嶇,凡有顛危之處,改易大異尋常,險阻頓平,自此行路之人可以走得很輕鬆。日治時期當21號公路尚未修築好前,水沙連古道依然是水里進入頭社、水社、埔里社的重要道路,也是埔里盆地主要出入的道路。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魚池鄉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75385
  • 所在地-經度
    120.918783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水沙連社古道
  • 參考資料
    鄧傳安,〈水沙連紀程〉,收錄於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7,頁118-119。 姚瑩,《東槎紀略》,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6。 林天龍,《集集堡紀略》手抄本,1902。  
  • 撰寫者
    陳佩芳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75385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91878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南投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魚池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