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連古道是進入日月潭地區和埔里的道路,最早文獻相關記載可追溯自雍正初年的水沙連之役。
雍正4年(1725)內山原住民出草不斷,清廷於1726年兵分兩路進入日月潭鎮壓。南路由竹腳寮(今社寮)出發,沿濁水溪進攻水社,北路由南投社出沿烏溪進攻哈裏難社(今埔里社)。
第二次為乾隆52年(1788)農曆12月6日,林爽文領1萬多民兵於集集埔與清軍大戰,從集集埔經水里帶領8,000多人遁入埔尾(今魚池鄉)到埔里躲藏,後因泰雅族出草騷擾離開埔里盆地。林爽文事件後,清乾隆53年(1788),出現經由集集、水里,翻越土地公鞍嶺進入水沙連的小徑。
第三次嘉慶20年(1815)的郭百年事件。郭百年在水沙連土牛紅線外社仔(今南投縣水里鄉車埕、明潭、新興村等村)開墾300多甲,再由社仔跨越界限進入水裏社(今魚池鄉水社村、日月潭地區),而後深入沈鹿社(今魚池鄉新城村、中明村),事件後官府在水沙連北路豎「原作生番厲,不造漢民巢」;南路於集集立「嚴禁不容奸入,再入者斬」碑,禁止漢人入水沙連地區。
自水沙連之役到郭百年事件,100年後道光3年(1823)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入水沙連,所著〈水沙連紀程〉揭露水沙連古道南路──從集集埔經社仔庄,跨越雞胸嶺(土地公鞍嶺),到水社後再到貓蘭、沈鹿後,再進入埔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