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是鄒族始祖傳說的聖山,因玉山冬天山頭積雪反光,稱為「Pattonkan」,意指「石英之山」。清朝吳光亮譯為「八通關山」,又稱「八同關」或「八童關」,皆為音譯之名。布農族也視玉山為聖山,對於玉山的稱呼包括Usavih、Wusabiyaha、Tongku Saveq等,其中Usavih意思為「石英之山」或發亮的山。玉山被命名為「新高山」,乃因日本人進行山岳測量時,發現玉山高度達3,952公尺,竟比其本土聖山富士山(3,776公尺)還要高出許多,故名之。
過去攀登新高山的路線皆從水裡坑出發,登山口位於於今水里鄉頂崁村臺16線與臺21線的共線起點處。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設立「新高登山口」勒碑。此地海拔約300多公尺,登山客可說幾乎是從海平面的高度,再攀登3,652公尺方能攻上玉山峰頂,以前的登山舊路線現已崩坍。
今日的玉山登山口已移到海拔2,600公尺高的塔塔加山區,考量舊登山口的真實歷史地位,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02年依原樣複製「新高山登山口」勒碑,並附上解說牌說明相關沿革,安置於水里遊客中心前方,讓山友與往來遊客能便於認識登山石碑歷史。
2013年水里鄉公所針對此一日治刻製的古勒碑,進行整修及環境維護,砌立基座、立解說牌,見證玉山歷史。2018年公路總局將紅綠燈桿位置微調,移動「新高山登山口」基座,讓此一歷史文物更輕易被看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