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香蕉聞名始於1895年6月7日,日本佔領臺北城後,樺山總督以芭蕉兩箱獻給明治天皇,1903年,基隆商人首度將臺灣香蕉銷往日本,當時數量僅有7籠約30公斤,到了1908年,又有臺中業者輸出將近7萬籠,30萬公斤的香蕉到日本。
1909年11月《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日本明治天皇最喜歡吃的水果就是香蕉,日本《讀賣新聞》刊登時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將臺灣的上等蕉獻給天皇的消息。初期日人於全臺各地試種,1910年開始,臺灣香蕉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栽種的階段,最後以集集為中心正式形成香蕉栽種區,因此集集又有臺灣香蕉發祥地之稱。
日治時期大正14年(1925)臺灣青果社公司成立後,「臺蕉」大量銷日,但集集鎮於1915年已設處理集貨、分級、包裝、輸送等作業的流通體系,再加上1921年「集集線」的開通,得以於二水連接縱貫線,能夠直接連接基隆港及高雄港等輸出港口,確立了集集香蕉的運輸模式。
1969年後,中南美洲國家以菲律賓為生產地傾銷日本,1979年菲律賓跨國企業化經營打敗了臺灣小農生產,臺灣香蕉的盛況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