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消費市場到小臺北的繁華之路

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集集街曾被日本憲兵焚毀,本為屋宇稠密之聚落,遂成一片荒埔。日本殖民政府於集集街設置警察署、憲兵隊及辦務署等機構以綏靖地方,設集集街郵局、役場、三所公學校和國語傳習所等招徠離去之居民,至1902年於投誠典禮上誘殺雲林斗六和南投竹山與集集等地抗日志士。同年「南投輕軌株式會社」完成集集街經中寮到南投的輕便鐵道(按:於1950年拆除),讓集集交通更加便利。

明治45年(1912)南投廳在集集街上設「集集庄集集消費市場」,1916年臺灣香蕉外銷,使得集集人口越來越多,商旅往來頻繁。集集消費市場於1928年時為一木造瓦屋建築,佔地50坪,內有獸肉店4家、生魚店1家、蔬菜店1家、餐飲店3家及食品雜貨店1家。

日治中期,樟腦與香蕉貿易帶動集集街之娛樂業與餐飲服務業之興隆。當年集集街上有菜店(酒家)13家、販仔間(旅社)10多家、類似今日大飯店規模者有松鶴樓、大座扶(內有女人陪宿)2家,朝鮮樓(內有穿紅衣短裙之朝鮮妓)2家,小鎮燈紅酒綠、商旅不絕,有「小臺北」之稱。

日治末期,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物資缺乏,臺蕉外銷亦中挫,水里逐漸繁榮取代集集街,集集街的繁華逐漸沒落,至昭和15年(1940)集集街上之食堂、料理店和旅館合計只剩下7家,公司行號僅剩10餘家。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集集鎮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27988
  • 所在地-經度
    120.792504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集集街
  • 參考資料
    黃炎明、林明溱,《集集鎮誌》,南投:集集鎮公所,1998。
  • 撰寫者
    陳佩芳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27988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792504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南投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集集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