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鄉鹿谷舊稱大坪頂,舊時為原住民的獵場,入清後漸有漢人移墾,舉人林鳳池自福建引進茶葉種植,使窮困的鹿谷因茶葉農作富裕起來,吸引人們來此謀生定居,許多傳統民間信仰也帶進鹿谷,冬尾戲謝平安祭典發展成鹿谷山區獨特的民間信仰與歲時節慶。
鹿谷冬尾戲由來朔源自清道光30年(1850),由舉人林鳳池發起16個庄頭,為酬謝神靈庇蔭鄉野、崇敬天地,號召全鄉組隊下山恭請林圯埔街媽祖(今竹山連興宮)、下菜園城隍爺與謝范將軍(今竹山靈德廟)、東埔蚋國姓爺(今延平沙東宮)等,由各聚落神明陪駕,以接力賽一天一庄逐一遶境,請眾神明巡視鄉境外,在各聚落裡進行演戲、宴客、謝三界公等儀式。
竹山與鹿谷有密切互動關係,竹山神明很快成為鹿谷冬尾戲的祭祀主角,反倒是鹿谷境內的慚愧祖師成為陪座嘉賓。其中又以竹山鎮靈德廟城隍爺駕前神將:謝(大爺)、范將軍(二爺)來境內巡視驅鬼除煞,是鹿谷冬尾戲重要的年度盛事。
鹿谷冬尾戲至近十多年來,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各村決議不再接力方式進行,改在農曆10月份的週休二日擇一天,由各村各自迎神舉辦慶典,每年到這天,遊子仍會返鄉參與鑼鼓喧天,茶鄉的茶園裡總能看到到茶鄉冬尾戲歲末彼此敬天謝地等動人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