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轀轆位於鳳凰山北麓和濁水溪南岸的河階上,依山傍水、遺世獨立的古老聚落,海拔約在300至320公尺間,南有陳有蘭溪,北有濁水溪,蜿蜒的溪流與起伏的山巒造就本地綺麗風光,在地人稱「文轆仔」,日治時期,這兒標示為牛「輼」轆,1946年之後改稱永興村。
牛轀轆地名有二義,其一是聚落的東方為鳳凰山脈東北端之餘脈,其形如牛之坐臥姿,「輼」之閩音與「臥」同義,「轆」則為「凹下」之義;另一個意思與早期的農村生活有關,每遇下雨土地泥濘,牛隻於其上打滾玩耍之景,因此也有人認為是早期牛隻群聚而得名。
清嘉慶16年(1811)泉州籍墾戶林朋,招佃入墾竹仔腳、牛轀轆,鑿水道灌溉100餘甲,是第一位在此地開墾的先民,因此處為原住民傳統領域,因而遇害於原住民。
同治8年(1869)林朋因拓墾土地遇害,莊民念其功,建祠祀之,並供奉為「開基祖」。今永興村民每戶輪值一星期,早、晚至林朋祠上香、奉茶。林朋對當地的村民而言,宛如當地的地基主、土地公。後人敬他為本地的開基祖尊稱為林朋伯,並將牛轀轆命名為林朋巷。聚落內之村辦公室、寺廟及學校,都沿著林朋巷塊狀分布。每年12月10日是祭祀林朋伯的日子,每逢必須祭拜祖先的節日,村民也不會忘記他老人家,香火不斷綿延3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