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石砌的老土地公廟(南投縣鹿谷鄉中正路2段190巷34號),新寮福德廟於1808年修建,距離「聖蹟亭」還不到100公尺,從靈鳳廟牌樓進入新寮老街,前行不遠即可看見左側路旁的新寮福德廟,這一個鹿谷最早開墾成市街的地方。
廟旁豎立兩塊清光緒初年(1875)的古碑:「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與「德遍山陬(ㄗㄡ)碑」。此兩塊古碑都與八通關古道的開墾歷史有關,其內容為允許內地民人渡臺,准入番境,不再禁止藤條、竹、鐵之開採販賣,此為從鹿谷新寮通往後山花蓮的開山撫番之重要物證及古蹟。
清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發生,清廷命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處理各項防務與善後事宜。沈氏以為臺灣東部地曠物豐,屢遭外人垂涎,唯有後山開禁,鼓勵墾殖,以解決原住民常居化外的遺憾。
乃推行「開山撫番」政策,調兵分南、北、中三路鑿山開道,秉承沈葆楨開闢後山政策,開除內地民人渡臺與私入番禁令,八通關古道闢建於清同治13年(1874),西起自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東迄璞石閣(今花蓮玉里),為全臺第一條中部橫貫公路。吳光亮總兵率兵開闢中路, 即為八通關古道。新寮土地公廟位於鹿谷新寮八通關古道進入後山的通衢,昭示意義尤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