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鎮在乾隆35年(1770)以前仍屬山野荒蕪、臺灣原住民雜居之處,後清國福建省樟州府饒邑人黃寬等3人在湳底盤(林尾里)等地開墾成田園後,外界漢人遷入者俱增,當初居民將墾殖收穫集中固定一場所,以作為與原住民間相互交易生活必需物資,以水沙連原住民語「聚集」音譯為「集集」,集集之地名因而得之。
乾隆45年(1781),集集已成為入墾內山的要道,「集集古街」就此形成,是集集最早發展的街道,在清代便有街肆於此,當年的集集是濁水溪上游物資集散中心,其位於柴橋頭與林尾兩聚落之間而形成一市集,後集集街加以週邊各庄成為近山地區大型聚落。
《彰化縣志》中提及:「集集街:屬沙連堡,民番交易之處,距邑治六十五里,為入山要路。」集集古街從市前街至民生路這一段,廣盛宮之前也是集集傳統市場所在地。
集集古街成為濁水溪中游最繁榮之街市,成為附近地區之交易中心,清末由集集樟腦業之蓬勃,開採內山樟腦之企圖不言而喻。《集集古誌》云:「明治25年(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之集集堡居民眾多,街上及鄉間住屋相連,甚為壯觀美麗。」可見集集古街繁榮之景象。
今日集集古街於九二一地震之後,整個古街已經被震毀,已少見當時古街的味道與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