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水尾古道」又名「集集、水尾道路」、「拔仔庄道路」、「丹大越嶺道」、「關門古道」等名稱,路線西起南投集集,東至花蓮瑞穗,乃因通過關門山,現在多以「關門古道」稱之,是清代末期所留下的兩條橫貫中央山脈中部開山撫番道路之一,另外一條為「清八通關古道」。
清光緒13年4月初4日(1887年4月26日)臺灣巡撫劉銘傳上奏首次提及古道的開鑿。1883年爆發中法戰爭,清廷派前直隸提督劉銘傳,以巡撫官銜督辦臺灣防務,劉銘傳延續清朝的開山撫番政策,奏請上司開闢集集水尾道路,前山、後山便可連成一線,可有效控制番社。
古道採東西對開的方式,西段起點應是拔社埔(今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東段為拔仔庄(今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全長約105公里。
水尾古道遲至光緒13年閏4月27日(1887年6月17日後)才全部完工,但因為「番害」不斷,加上天災與人禍,8月就宣告中斷,壽命僅維持四個月左右。
此條古道通過布農族卡社群(包括塔馬羅灣社、巴庫拉斯社、卡社與拉夫郎社)與丹社群(包括加年端社、帖鹿桑社與哈巴昂社)等舊社,亦是溝通丹社群與其它社群(巒社群與卡社群)的重要道路。過去日本因為理蕃需求,重修過西段部分路段,整修丹大社以西至塔馬羅灣社的道路,作為理蕃道路。1934年以後,隨著日本推行大規模集團移住政策,此道被利用於移住布農族丹社群、卡社群與巒社群等三群,到淺山地帶定居。
目前西段從水里民和至合流坪路段,部分路段被臺省道16號所取代,從巴庫拉斯社到拉夫蘭社則因古道上稜後,沿著稜線往中央山脈前進,因此路跡也還在,從拉夫蘭社到丹大社因沿著山腰開鑿,加上上方有丹大林道的廢土傾倒以及多次颱風的肆虐下,目前幾乎無法行走,斷崖、崩壁與直洩千里的深溝,綿延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