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農村的中秋習俗

農村的中秋習俗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農曆8月15日中秋節,相傳是土地公得道日,「土地公拐」在農業時代是農村重要習俗,家家戶戶製作手杖送給土地公,讓土地公能拄著枴杖到各地巡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取長約1、2公尺的竹枝或茅草,上端以四方金、壽金,及三柱香綁上即可插在田園或果園內,這被稱為「土地公拐」。

南部地區在中秋節也有吃麻糬的習俗。相傳土地公愛吃麻糬,而且麻糬黏黏的,可以黏住土地公鬍鬚所帶來的好運和錢財,因此每到中秋節,各地土地公廟宇外的麻糬店,生意都特別好,中秋節團聚想添財運,也別忘了到土地公廟拜拜求好運。

中秋節同時也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例祭日,許多村莊會在此夜聚資演戲,俗稱「謝平安」,同時準備麻糬的祭品在田頭邊祭拜土地公,祈求能豐收,並答謝土地公長年來的庇佑。農曆8月15日為中秋,早期是在秋收之後,祭拜土地公感謝護佑五穀豐收,稱之為「秋報」,也就是謝平安的意思。

雲林縣的崙背鄉水汴頭崇賢寺則會舉辦「迎暗景慶中秋」的活動。早期客家先民到雲林開墾時,為了守護家園、防禦盜賊的侵擾,夜裡村民會拿著火把「顧更」,隨著社會的變遷,舉火把守更雖已失去了防禦的作用,卻成為在地「中秋節迎暗景」活動,而隘丁寮的燈火的習俗也是社區居民共同的記憶。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撰寫者
黃淑玲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