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萬善祠牽水狀

每年的農曆6月8日,不管是住在村內或旅居外地的湖口鄉民眾,都會回到村里參加萬善祠盛典。這是從清朝道光25年(1845)大水災之後,口湖鄉民為超渡亡靈所衍生下來的習俗。  

已有百餘年歷史的「牽水狀」,具有慎終追遠、緬人拓荒墾殖的艱辛、為子孫犧牲奉獻的意義。如今已成為口湖鄉特有的民俗和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亦是臺灣最特殊的「口湖牽水狀」文化。這樣重要的地方文化資產,更要好好的珍惜、保存和薪傳下去。

儀式當天,村內男女老少一個接一個穿梭於一列列的水狀之中,並用手觸摸,象徵著每一條亡魂由此將會快活輕鬆得到超渡,這種精神除了信仰之外,還有無比深沉的情感與濃厚的人情味。而這種人情味,就這樣緊緊的繫住了彼此,也感染了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  

「水狀」是一種以竹箴編紮而成的圓圈桶狀物,並且糊上花紙而成,分為三層上下中空成形,高度約4、5尺,中間一支較長竹竿,用於轉動(狀)身並引出魂魄。原本的「車藏」字為道教科儀書裡所用。這種泉州遺俗是道教為了牽引因意外死亡的亡魂,所運用的一種牽魂祭器,過往之人若為血難如生產而死,就糊上紅色的水狀,若為溺水者則為白色,在一般儀式裡僅會有一支或數支,而口湖地區祭典中量達數千的水狀,也代表當年所發生的是相當嚴重的大水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淑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