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國式祭壇原本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的秀峰天主堂,1970年代由謝省躬(Robert Russell Sprinkle, 1906-2003)神父與鹿港著名的工藝木雕大師李松林(1906-1998)師傅共同設計打造而成。圖中可見祭臺腳柱設計有龍紋交錯雲紋等精細紋飾,並且在祭臺桌臺側面設計雕飾有「聖」字之篆書體與十字架,此祭臺現存放於豐原天主堂中。
李松林早期在鹿港辜府傢俱行擔任雕刻工作,參與過鹿港天后宮、三峽清水祖師廟等的重要古蹟修繕工程。1995年後開始創作有與天主教相關的宗教雕刻作品,在秀峰、鹿谷、竹山天主堂也可以見到李松林大師的作品,且1960年的作品〈耶穌二次增餅〉,也由教友贈送給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留存誌念。李松林大師並曾獲「國家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首屆教育部薪傳獎等工藝家的最高殊榮。
在謝省躬神父與李松林工藝大師的合作下,此祭壇雖為西方宗教之祭祀用,但揉和東方傳統木雕技術於其中,圖中可見原秀峰天主堂之祭臺以七根粗壯的龍柱作為腳柱支撐,即是取自《聖經》中的「七件聖事」以及中國「以龍作為天子象徵」觀點而來,使此祭臺整體散發中西融合的神聖、莊嚴、厚實、靜謐之感。
1962年10月11日,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羅馬教廷開始推行本土化傳教策略。但從1955年製作的天主堂祭壇便可看見,早在此會議召開前,在臺灣的謝省躬神父早已嘗試將天主教融入在地文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