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陂隧道位於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隧道引出的濁水溪水為隆恩圳灌溉系統,利用密集水圳流向社寮地區4個里(今之富州、中央、社寮、山崇四里),溪水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成為水稻生長最佳的天然肥料,年年豐收,社寮因而號稱「竹山穀倉」,更是全國著名的稻米產地。
乾降年間業戶張天球、陳佛照、陳同升、曾石等共同開濬隆興陂於社寮莊溪州仔(今竹山鎮溪州里),由濁水溪南岸鑿魚鼻仔山,引濁水溪水入圳,灌溉社寮水田400多甲。
每到旱季,農民屢為爭圳水訴訟不已。地方傳言清朝官吏曾設壇乞雨,仍無一滴雨水,農民至縣衙門前張貼「乞食險求雨無半點」,縣令厚道地回「縣主不是仙,縣主若是仙,山上可耕田」,農民看到覺得不好意思。後來縣官奏報,清國皇帝宣示「今後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未有爭水再發生,地方民眾感念改稱為「隆恩圳」。
隆恩圳築成帶動社寮快速發展,戰後竹山農田水利會更是以隆恩圳灌溉社寮一帶的農田。惟因濁水溪水含砂量大,每年流水沉砂阻塞渠道,遇大雨則渠道崩塌,因此隆恩圳灌溉系統所有渠道及陳砂池的清理與改善是重要工作。自1990年水利會費停徵改由政府補助,農民無法要求水利會處理渠道清淤,無益於農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