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窟(今麒麟潭)本地河階區土地水田化時間相當早,乾隆47年(1782)汪坤承墾土地在隔年即已墾成水田,「東至劉家田為界,西至門首石坎為界,南至圳路為界,北至坑為界…」,該田位在九寮坑,所用灌溉水與其南界之圳路當為大水窟圳,水源來自大水窟臺地的大水窟池。乾隆48年(1783)之前廣興九寮坑地區已築有圳道,故能提供面積廣達一甲多的農地快速水田化。
善用山澗水流普見於臺灣沿山漢人拓墾地帶,本區利用大水窟陂天然水源,大水窟面積13公頃,海拔600公尺位於凍頂山、麒麟山及大水窟臺地之間,是三面環山的山谷,先民築堤蓄水,水源充沛終年不會枯竭,其因應河階緩降地勢,築圳引水經九寮坑、車光寮、新寮、半林仔、粗坑,此對大坪頂地區的田園集約化助益甚大。邱家進墾大水窟下廊仔,黃家進墾羌仔寮,皆依賴大水窟埤圳,後由泉州府人邱、黃二姓協力開築圳道,年收水租76石,此利益在道光4年(1824)邱、黃兩家相控致爭相成為大水窟圳埤長,縣堂斷結歸業戶許廷瑄墾戶,永立為埤長。
車光寮、羌仔寮、新寮等河階面水田化,得利於天然埤池與緩降地面,然大水窟埤圳水源不豐,只能經營旱作或棄置任田園荒蕪,此外,位於車光寮、羌仔寮、新寮連續河階而之外的田園,由於在大水窟陂圳灌溉範圍外 亦有佃民合資自行開圳之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