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谷大水窟圳

大水窟(今麒麟潭)本地河階區土地水田化時間相當早,乾隆47年(1782)汪坤承墾土地在隔年即已墾成水田,「東至劉家田為界,西至門首石坎為界,南至圳路為界,北至坑為界…」,該田位在九寮坑,所用灌溉水與其南界之圳路當為大水窟圳,水源來自大水窟臺地的大水窟池。乾隆48年(1783)之前廣興九寮坑地區已築有圳道,故能提供面積廣達一甲多的農地快速水田化。

善用山澗水流普見於臺灣沿山漢人拓墾地帶,本區利用大水窟陂天然水源,大水窟面積13公頃,海拔600公尺位於凍頂山、麒麟山及大水窟臺地之間,是三面環山的山谷,先民築堤蓄水,水源充沛終年不會枯竭,其因應河階緩降地勢,築圳引水經九寮坑、車光寮、新寮、半林仔、粗坑,此對大坪頂地區的田園集約化助益甚大。邱家進墾大水窟下廊仔,黃家進墾羌仔寮,皆依賴大水窟埤圳,後由泉州府人邱、黃二姓協力開築圳道,年收水租76石,此利益在道光4年(1824)邱、黃兩家相控致爭相成為大水窟圳埤長,縣堂斷結歸業戶許廷瑄墾戶,永立為埤長。

車光寮、羌仔寮、新寮等河階面水田化,得利於天然埤池與緩降地面,然大水窟埤圳水源不豐,只能經營旱作或棄置任田園荒蕪,此外,位於車光寮、羌仔寮、新寮連續河階而之外的田園,由於在大水窟陂圳灌溉範圍外 亦有佃民合資自行開圳之先例。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鹿谷鄉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734837
  • 所在地-經度
    120.780968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大水窟圳
  • 參考資料
    黃素真,〈業戶許廷瑄與林杞埔大坪頂地區的拓墾發展〉,《臺灣文獻》56:4(2005年12月),頁23-90。 「永隆村」,鹿谷鄉公所,網址:https://www.lugu.gov.tw/LuguInfo/Village/Village009(瀏覽日期:2020年6月3日)。 「大水堀地區開發史」,南投縣鹿谷鄉永隆社區發展協會,網址:http://sixstar.moc.gov.tw/blog/YOUNGLONG/knowHowFronListAction.do?method=doReadKnowHow&source=3&knowhowId=2251(瀏覽日期:2020年6月3日)。
  • 撰寫者
    張凱惠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734837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780968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南投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鹿谷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