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遺址篇 清代鳳山縣澄瀾砲臺牆基及護城河位址考古試掘記要

本篇係以考古挖掘紀錄做為研究文章,主要討論鳳山縣澄瀾砲臺及護城河考古遺跡試掘過程。清代所遺留的鳳山縣城,主要有兩處,一為鳳山舊城,位於今左營區;另一為為林爽文事件後,另築的新城,位於今鳳山區。本篇所討論即以鳳山新城內的澄瀾砲臺及護城河為主。 

鳳山新城在《臺灣堡圖》中所呈現的形狀似一短靴型,而澄瀾砲臺位於鳳山新城中最西處,為道光年間所築,砲臺建築為各邊不等距的八角形,牆體由二糯八糊、黑糖汁、蚵仔殼灰等夯製的三合土及咾咕石疊砌,砲臺正面上方嵌鑲一花崗石匾額為「澄瀾」,故以為名。

2007年進行考古探坑試掘,位置主要在鳳山國小西南圍牆澄瀾跑臺東北側約20公尺處,研究團隊已進行透地雷達探測,並與日治時期繪製地籍圖套繪。而選定推定城牆基礎兩側,以確認告處具有護城河址的分布,共掘六號深坑。掘出遺物有瓷器、硬陶、玻璃器、其他器物等。經研究團隊進行護城河坡道確認,以避免規劃錯誤而造成古蹟進一步的破壞。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劉益昌
  • 創作者
    劉益昌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出版日期
    2008/01/15
  • ISBN
    1727-4435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