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彌陀鄉的古往今來──舊時的村莊暨地名

本文透過《鳳山縣採訪冊》、《高雄縣聚落發展史》等文獻與口述歷史,說明彌陀地區諸多已消失村落地名的簡介與相關發展歷程。

彌陀地區的發展歷時從明鄭、清領、日治與戰後光復期間,在自然與人文的環境,皆產生重要的變化,因而影響到該區舊有村落的消逝。在現今二層行溪口外海,早期曾存在數個沙嶼,其發展興盛,如被視為當地的漢人與原住民貿易中心的大眾嶼、持續存在至日治時期且依舊用有熱鬧市街的大山仔、由三個沙丘所組成的三點山等地。另外,也提及諸多古地名,如荷蘭人曾設有教場於此的前鋒學仔,明鄭時期廢除。早期用以灌溉的湧泉之地──田螺潭,後逐漸乾涸荒廢。用以曬鹽的鹵地、軍隊駐紮的要地──崙仔頂,後遭瘟疫影響而逐漸衰落。其餘地點如刺仔溝、彌陀溝、、魯仔窟、拷水埤嶼大圳岸等,除了考證其現今大概的地理位置外,也與當地的水利渠道的分布息息相關。 

綜言上述,探討各個已消失地名的因素,使我們了解地名由來、地區發展的興衰與自然人文特色三個面向,彼此是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蔡志華
  • 創作者
    蔡志華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3/12/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ISBN
    9788017540108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