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五里林舊地名釋義

本文透過史料分析來考證五林里地區的舊地名由來與介紹其發展過程。

本文共分探討21個五林里舊地名,其地名的命名方式大部分依照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地形、水文、居民與官府機構等多種特徵為主,如五里林因位於溪流地勢較低的南岸,導致當地洪患不斷,故又稱「水流庄」與「溪埔仔」。在清領時期,因該地區設有收取租金的官廳,故又有「公館後」之名。五里林的地形屬狹長型,故在日治時期,將此地的行政區以方位來劃分為「頂頭」、「下頭」、「頭前仔」與「後壁仔」。與當地廟宇發展有關的地名除了以天后宮為信仰中心,並由村民來共同建造,故又有「公厝」之稱外,又有「應公廟」與「祖母園」等稱呼。五里林因距離鐵路與公路尚遠,交通往來較為不易,故村落逐漸興起以載客維生的三輪車業,又名「半路店仔」。早期該地區也辦社學,教育村莊子弟,稱為「學仔」。有關當地發展的產業也和地名有關,如「磅埕」為甘蔗集散地、「舊菜市仔」與「新菜市仔」皆為居民購買生活用品與魚肉蔬果等物資的菜市場。

根據上述諸多地名探討,使我們了解到一個區域的地名由來,與當地地理、歷史、文化、經濟、教育與宗教等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陸寶原
  • 創作者
    陸寶原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出版日期
    1998/01/15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