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橋頭鄉地理名稱與聚落移動的演進

本文以鄉土地理的角度,來探討橋頭鄉的區域特性與形成,進而培養大眾對於鄉土的關懷與認同的價值觀。

本文共分4個部分,以時序性的方式來論述橋頭鄉的發展。一為橋頭鄉的區域概況,以簡述該地的位置、環境、人口、水文、產業與行政區為背景,說明一個區域的形成並非一夕而成,而是透過人群與環境在長時間的頻繁互動而建立的聚落;二為漢人入墾前的橋頭地區,在漢人未進入該地開墾以前,該地的植被以高茂草原與茂密森林為主,居民為馬卡道平埔族,該族群為群居,且以「社」為部落單位;三為從零星開墾到全面開發,說明在明鄭、清領時期的漢人,逐漸由小區域的屯田方式,轉變為大規模的開墾集團;四為橋仔頭庄核心地位的確立,在漢人的拓墾下,當地諸多村落的農業、水利等設施逐漸完善,進而促使人口移入遽增,市街商貿發達,其中又以橋仔頭庄最為興盛。到了日治初期,橋頭地區雖然因抗日事件而有短暫發展停滯,但因後有縱貫鐵路與新式糖廠的大型設施的建立,而凸顯該地的重要性。

透過史料與地圖的對照與考證,不僅使我們更了解橋頭鄉在臺灣歷史脈絡中的地位,更能表達出一個區域的形成,是透過經年累月的過程與複雜的人文活動所建構出的產物。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陳國章、吳進喜
  • 創作者
    陳國章、吳進喜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6/01/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