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唐山過臺灣」──臺灣「本土化」的省思

本文描述因臺灣地理位置的獨特性,造就了臺灣本土的生態與文化歷史的多元化,並透過移民與殖民史的角度,來觀察臺灣歷史的發展。

本文共分2個部分,一為冰河期的歐亞大陸動植物,簡述臺灣島嶼的形成與地質環境,促成物種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如臺灣鱒魚、山椒魚、臺灣獼猴等特有種;二為人類的大移民潮,針對有關人類移民活動,透過考古的器物與遺址,探討諸多歐亞大陸人類的生活模式與遷徙空間,如左鎮人、舊新石器等文化,以及南島語族的遷移,並形成臺灣的平埔族與高山族兩大族群。早期漢人族群的移民,不僅使移墾社會轉化為定居社會,其與平埔族的互動與同化,更漸漸形成具有「漢化」與「平埔化」的臺灣多樣文化。到了後期,戰後政府遷臺,促使外省族群的移入,該群體從原先保持著舊有的大中國意識,因在本省人的交流互動下,該意識逐漸淡化,而彼此融合為一。

綜言上述,本篇透過生物學、人類學與歷史學的角度來觀察臺灣移民與動植物交流下的過程,並從中體現出臺灣文化的多元化的重要性。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簡炯仁
  • 創作者
    簡炯仁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5/04/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