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考證──康熙領臺時期鳳山縣治設置問題探討

本文為探討臺灣清領前期康熙年間鳳山縣治的設置問題,以大量史料來加以論證的方式,並釐清縣治設置的位置、動機與考量因素等問題。

本文共分5個部分,一為問題的提出,說明清領時期的鳳山縣治設置的歷史研究的重要性,除了以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土地開發與官員管理為背景外,也引用諸多史料來加以考證,如《臺灣府志》、《鳳山縣志》、《臺灣通史》、《臺灣文化志》、《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與《鳳山縣採訪冊》等資料;二為初期鳳山縣的規劃,利用多項史料比對,考證康熙22年時,鳳山縣並無將縣治設於興隆莊;三為縣治初選在鳳山,論述該地初期雖民政萎縮不振,但軍事戍守反較為完善,如南路參軍府即設在鳳山一帶。另提及鳳山位置地處漢番交界,又是米糧生產重地,故顯現兵屯該區域的必要性;四為縣治改卜在興隆莊,康熙28年後,大量漢人進入鳳山開墾後,興隆莊的人口與田莊數量急遽上升,交通便捷、商業發達、水源充足且鄰近府治,因而使興隆莊取代原有的鳳山莊,成為縣治的所在地;五為結論,總結從康熙初期到中期,興隆莊與鳳山莊兩者的發展過程。

在鳳山縣治設置的過程中,清廷需考量到諸多面向,如軍事、政治、人口、經濟與地理位置,甚至是水源充足與否都包含在其中。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張守真
  • 創作者
    張守真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1/11/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