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鳳山八社稻作經營之探討:以17至18世紀中葉為中心

一般認為稻作經營是在漢人移墾臺灣以後才逐漸成立,然而,這樣的說法係忽略平埔族群原住民早已存在的農耕經營,例如高屏地區的平埔族群─鳳山八社,便是臺灣原住民中種植水稻的代表者,而這也使得南部地區經營稻作的時間,更往前推進到漢人移墾之前。

鳳山八社的稻作方式,是依自游耕到農耕、粗放到集約、旱田到水田的過程,係因荷人抽稻子稅需要集約生產、漢人移墾壓縮到游耕空間而轉為農耕、課稅等原因所造成,也使得男子逐漸喪失狩獵空間與時間,並投入更多時間於稻作以提高生產。惟收成的方式仍為徒手拔取穗的方式,少如漢人使用鐮刀收成之情況。又農作的品種有紅米、米秫、過山香、安南早等,當中安南早係為水田品種,曾是臺灣最早收成的早稻。

鳳山八社的收成方面,一歲二穫,第一次為春耕秋穫,第二次則於10月下種,隔年3、4月收穫。至十八世紀初期此仍屬特殊的情況,也為當時官員文人所驚嘆,這也對於傳統認為原住民不擅長經營稻作的說法提出反證。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蔡承豪
  • 創作者
    蔡承豪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出版日期
    2009/06/15
  • ISBN
    1025-5893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