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由當代畫家再現歷史記憶的畫作。主要描繪日治末期,在戰爭總動員政策之下,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在左營龜山上種植蓖麻的景象。
根據曾就讀舊城公學校的廖清吉先生回憶,小學五、六年級時,學校在靠近蓮池潭的小龜山,負責種植蓖麻園,每周有一、兩個下午,教師會帶著學生們,拿著鐵製水桶到蓮池潭取水,上山澆灌山上的蓖麻園。當時,小龜山臨潭處還保有鳳山縣舊城的城牆殘跡,學生從潭邊取水後,必須要從勝利路口爬上小龜山。廖清吉說,老師告訴他們,蓖麻子可製造潤滑油,採收、曬乾之後,再由學校轉交給軍方。廖清吉記得,當時小龜山並無高大樹木,蓖麻可長到一個人的高度,葉子很大,假日時學生還須自己去澆水所負責的區域澆水。戰爭後期,美軍開始頻繁轟炸之後,學校停課,就不知蓖麻園狀況了。
戰後,廖清吉在中油上班,知道蓖麻子可作潤滑油,心中還是有疑惑,當時這麼少的蓖麻子如何製油呢? 或許當時僅是戰爭背景下的愛國教育,而那個種滿蓖麻的山頂,後來蓋了「永清塔」。


